您现在的位置: 唐山美术馆 >> 名家风采 >> 全部会员 >> 油画家 >> 正文 |
春意凭阑 |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4410 时间:2015/3/29 |
|
擅长作品:国画
院内职位:
工作单位: |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会员主页:http:// |
会员简介:
简历
男 1980年出生于河北。笔名春平。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绘画系,学习油画和传统中国画,学士学位。现定居北京,职业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政治部文化工作站特聘画家,青海西宁美协副主席,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人才中心特殊贡献奖.
作品‘卧龙岗”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4 千年时间画廊六人作品展。
2005 北京希尔顿大饭店个人作品展;赴香港举办个展。
2006 法国南特二人联展。
2007 北京观音堂三乘三画廊个展;加拿大华人艺术作品展。798空白空间个展。
2008 中国艺术研究院实力派邀请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油画提名展,中国美术馆中韩艺术交流展。798红石广场奥运主题展。
2009 香港云峰画苑解澜涛写生作品巡回展。
2012 798第五届国际五四青年展,
贵阳美术馆解澜涛绘画作品展。
2013 山东大厦美术馆 ‘后山春色’解澜涛绘画作品展
山东艺术学院解澜涛绘画作品展。
2013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4 作品<无题>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作品展<山东美术馆>
寻找生命的风景
——解澜涛的绘画
高 岭
2012年9月1日-4日
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表现的对象转向了包围和供养着人类社会的自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因由应该在于自然是人类超越各种纷争和困扰的最后也是最高寄托。这些人中不乏青年艺术家的身影,而解澜涛便是其中非常值得关注和赞赏的一位。
大学时光一半学的是国画,对古琴、箫和笛子都颇为擅长,并且至今都客串国家级专业演出团体的演奏,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他是一位沉溺于传统文化并且颇有天赋和造诣的拥趸,也无怪他的水墨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或花鸟,皆能兼收各家所长,形神俱备。这样的素养在当代青年人中已属少见,而他又能以此番修行入油画创作,则实为罕见。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深深打动我们的是他面对自然、寻找生命活力的山川与花木,是他用油彩的光泽表达天地灵气的自然景象。
乍看解澜涛的油画,特别是他五六年前的作品,总能明显感受到吴冠中先生风格的影子。《水洼》里犁耕式的山石块面运笔,水塘里画笔轻扫出的绿萍和红鱼,都见出他对吴先生的效慕。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吴先生艺术的喜爱:“我喜欢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充分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即达到了谢赫六法所提及的的标准,又融入很多传统诗词文学的深远意境。”他甚至认为吴先生的一些独特技法应该也收入类似《芥子园画谱》那样的工具书中,成为后人的经典。然而,后来的创作证明,他真正倾慕的是吴先生坚持写生,坚持从大自然中捕捉创作灵感的严肃和认真态度。
写生采风,在解澜涛这几年的艺术实践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他一直恪守的准则。从家乡北方的山冈,到江南水乡的民居;从春天里的漓江阳溯,到夏日中的徽州宏村……他不断地离开喧闹的都市,投身到清新静谧的自然之中,从中发现人与万物共生、共息的运行之道。路旁茂盛的荆棘和瓜果,集市上锦簇的千百只花伞,涧溪里随波摇曳的绿茵,春风里漫山遍野的犁花,所有这些直接的亲历都令他感受到浓浓的生命气息,都让他在脑海里掂量着表达内心情愫的最好方式和方法——“中得心源”正是这种艺术构思和意兴感发的关键时刻。
所有的间接知识和经验都瞬间被调动起来——如何用油彩语言表现出自己此时此刻对 “等闲识得东风面在东西方线,柳絮如丝。出,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诗句)的意兴?是用屋漏痕线解释的,而不是靠,西方现代还是米家云点?是用游丝描还是折带描?这些传统的绘画技法能够满足今天的我的真实感受吗?这些表现冬梅干枝、悬崖态度,而泥古,必须自己创石壁、孤松矮屋的场景与春雨可能性的态度。”艺术对立起如线、柳絮如丝的感觉的古人手法,究竟有多少当代的欣赏者呢?一切必须遵从于我的感受,必须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哪怕是潜在的需要我去唤醒并且能够得到认同的审美要求!
于是,我们看到了近两年他在创作上特别是在造型语言上的重要突破。山峦的形状和位置安排逐渐地没有了写生时那种具体地貌特征,而是依从于自己主观的心理需要,或峻峭挺拔,或峰峦叠嶂;或开阔平远,或一角半边;或俯视近逼,或仰然环绕。树木和花草,时而缠绕舞动,生机勃勃;时而肌理厚重,向背分明。在《山间野菊》、《清泉落窦》和《驿路群芳》中,时光仿佛停滞,四季似无更迭,一切都遵从主观的情感需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象征性和鲜活欲出的生命力。这分明有着中国传统水墨画表现永恒瞬间的理念的影子,却有平添了其所阙如的鲜艳性与生动力。而《老路》和《春入北山》的构图和取景方式,更能想见宋人画家马远与夏圭的旨趣。
这种追求自由构图和主观光源、超越具体的环境交代和焦点透视的创作方法,显然有意识地回避甚至于是克服了西方古典风景画前景、中景、远景的经营位置和特定光源的表现,不是以外在者的视角从画面之外向画面之内观望,去寻找视线的交汇点,而是以东方人特有的内在者的视角引领着观众在画面之内上下左右俯仰体察,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与万物相吸,与天地相融。比较艺术家2011年创作的《忆故宅》和《故宅随想》与2006年前写生的《故宅》,就能够清楚地看出,经过反复思考和摸索而“中得心源”后产生的作品,在景物的造型处理和技巧表现上,有着多么大的变化和提升。
值得称道的是,解澜涛在近两年的创作中,用墨绿与青灰色的油彩点块来层层敷罩和堆叠山石,用富有弹性的毛笔来书写茂密生动的树草,在意趣上接近传统水墨画的皴法点染,却又有着更加质华的律动,更能够唤起当代观众亲近自然、抚摸万物的身体性感觉。中国传统艺术讲究书画同源,但终了因为高度的抽象和因因相袭而成为文人墨客的笔墨游戏,空洞而令人乏味。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复活这种心性的修为,并且能够提供更加开放的视觉性通道,则是当代艺术家在继承与突破的问题上必须解决的。从解澜涛的一批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自觉努力,并且赞赏这种创新方法。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关于绘画“笔性”的表达都极为丰富,对于试图融合中西的艺术家来说,在油画中表现出中国气质的“笔意”与“笔性”,是近百年来几代中国艺术家努力的方向。极端的个性化表现,无法赢得人们广泛认知和喜爱,只有超越于具体的对象,从人生思考和生命感悟的角度,从自然承载着人类生命并且与人类一样具有生命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观照,才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当代视觉表现手法,描绘出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各民族人们所认知和喜爱的具有空灵、写意和意境深远的艺术。
像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立志创新的艺术家一样,在反刍传统与创新立异、学习西方与立足本土、社会现实与精神建构等方面进行分步骤、分阶段的逐步研究和思考,年轻的解澜涛在近年化合出了激动人心、令人难忘的关于自然风物的油彩形象,而等待他不断解决和完善的依然是我们从大自然中所领悟到的美的要素:透、洁、简、松和深。
|
|
[返回首页] [关闭本页] |
上一个名家风采: 没有了
下一个名家风采: 没有了 |